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立体城市设计与城市总设计师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深超总c塔 bim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立体城市设计与城市总设计师制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立体城市设计与城市总设计师制

2023-08-15 21: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杨旭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

陈志鹏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孟建民总设计师团队

主任规划师

概况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以下简称“深超总”)位于华侨城地区南部,自然景观条件优越,城市门户形象突出,是深圳的核心片区之一。项目规划用地面积为1.17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近522万㎡,城市设计工作开展于2001年,经历了20年的谋划,城区定位从单一的居住空间到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复合功能空间的引导,未来城区功能将集全球总部聚集区、都会文化高地、国际交流中心、世界级滨海客厅为一体。

深超总区位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立体城市

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是城市活动在空间存在的形式和载体,深超总片区临近联合国《拉姆塞尔湿地公约》的湿地保护范围,需在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建设开发强度大且功能高度复合总部聚集空间。基于生态优先原则,采用“一心双核、十字生境”的空间结构,在保证生态廊道链接的前提下塑造城市门户形象、营造活力空间。为应对高强度建设及多功能集约发展需求,深超总采用立体多维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整合多元城市功能,从地下、地表和空中多个维度自下而上对城市功能空间进行划分、设计,从而扩充城市基面的功能,促进城市要素集聚,提升城市活力及运营效率。

深超总城市设计空间结构图

图片来源:苏峰、谢莎. 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预见未来. 建筑实践. 2020 (12)

多维的城市地表

城市基面是承载公共活动和城市要素的基准面,面向城市集约、多元发展需求,传统地表面不再是唯一的城市活动基准面,多层地表系统成为现代城市中要素、功能和行为复合组织的重要媒介。深超总片区突破单一基面,以集约利用、多维复合的原则在地上、地面、地下空间进行分单元开发及多功能空间营造,形成由地下多层、地面层和空中多层组成的立体地表系统,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高度融合轨道交通、金融商务、文化艺术、生态绿化等多元功能,满足城市多元功能高度集聚而产生的城市空间需求。

深超总片区地下空间总开发规模为144万㎡,融合了轨道交通、商业、文化、休闲和办公等多元城市功能,主要分为3层地下城市基面,其中相对标高为-9m的地下一层主要布局了商业、文化、体育等活力设施,以灵活特色的形式呈现,与地表城市服务功能形成互补;地下2层以城际站厅、地下道路和停车库等交通功能为主,承担片区交通转换、人流集散等功能;地下3层主要设置了轨道线路、集中冷站、气动垃圾等市政基础设施,是支撑深超总城市正常运行、对外连接的重要一环。

地面层是承载城市交通、商业和交往等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深超总采用“小街区、密路网”的设计理念,城市功能以公共性强、商业价值和活跃度高的业态功能为主,从而提升片区资源整合效益及活力。空中设置休闲层和艺术层等公共功能空间,与侧重以公共休闲为导向空中慢行连廊连接,在不同高度提供共享交往场所,丰富传统CBD高层建筑为主的单一化样貌。

深超总多层地表场景示意图

图片来源: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肃木丁建筑设计咨询 (深圳) 有限公司、深圳市库博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城市设计优化国际咨询一等奖方案

公开资料.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2019-03

城市交通是城市发展的源动力,为发挥交通对城市功能高效链接的作用,同时避免无节制地增加交通空间从而影响城市空间整体品质,深超总片区构建了多模式、立体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形成轨道交通系统、机动车交通系统、慢行系统与城市功能空间既相互串联又可独立运行的立体组织模式,以提升功能空间、各类交通设施衔接和运行效率。

片区提倡公共交通主导策略,在已有2、9和11号地铁线基础上引入29号地铁线及穗莞深、深莞2条城际线,提升公交分担率至90%,构建由城际轨道、地铁快线、地铁普线组成的“六轨六站”多层级大型交通枢纽。为解决轨道交通设施密集、人流集散和衔接换乘需求高等问题,交通枢纽采用车站、城市和公园一体化协调发展模式,中央绿轴下方布局29号地铁线及规划莞深、穗莞深城际线,站城结合并与不同尺度的下沉广场形成一体化立体集散空间,不仅扩大了车站人流疏散空间,有效解决地下采光、通风、消防及与地面衔接的问题,还增加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多样性与趣味性。

深超总“六轨六站”示意图

图片来源:苏峰、谢莎. 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预见未来. 建筑实践. 2020 (12)

为释放地面公园空间,使深超总与滨海公园联为一体打造通山达海城市通廊,滨海大道深超总段1.2km采用下穿式设计。结合滨海大道下沉,片区内南北分区设置了3.6km地下道路系统,功能为服务区域到发,联系地下车库,集散出入地下停车交通。综合考虑交通需求及工程可行性因素,地下道路采用“南北分区,东西贯穿”的设计思路,北侧为单向进出交通系统,南侧为双层环状通道,以多方向、多路径均可进出的方式联系滨海大道下沉段,满足基地车辆经滨海大道快速到达地下车库,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立体慢行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缓解平面城市的空间承载压力,深超总基于功能复合需求确定目的人群及人流分布,针对不同目标将路径分解,形成地下、地面、空中的立体全天候的慢行系统。通过地下步行道系统串联轨道站点及相关地块,形成公共服务覆盖率达95%的步行网络,高效链接城市各职能空间;空中连廊从单一的交通功能向复合城市功能转变,以商业、文化设施及空中花园为连接目的地,实现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的整合。同时结合轨道节点或公共开放空间,设置地面下沉广场、地下大堂及垂直交通节点,使地下、地面和空中慢行空间平缓过渡,加强各功能块的可达性,形成立体三维的慢行系统。

深超总立体三维慢行系统示意图

图片来源: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肃木丁建筑设计咨询 (深圳) 有限公司、深圳市库博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城市设计优化国际咨询一等奖方案

公开资料.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2019-03

深超总片区的中央绿轴和未来城脊这两大轴线,形成“十字生境”的空间结构贯穿片区,共同承担城市主要公共功能资源。城市基面与要素的三维整合是建立公共要素功能联系,加强要素间开放、渗透的有效措施,因此两大轴线通过垂直叠加的立体、复合空间系统整合多元的公共活力要素,提升“十字生境”公共资源的辐射效率,为城市居民提供共享交往的核心公共场所。

中央绿轴被定义为片区的立体复合超级校园,通过立体交织的文化、生态网络,连接自然生态系统、交通枢纽、总部企业和文化创意等城市要素,创造出公园立体的内在互动与连接矩阵。绿轴北段连接华侨城湿地公园,是城市与生态过渡的重要区域,地面层具有鲜明的生态化特征,以生态保育公园和科普教育活动功能为主。空中层局部设置空中花园和湿地瞭望桥,从多维感官与湿地公园产生自然衔接。绿轴中段是聚集多个轨道枢纽,连接未来城脊和超级湾心的重要功能节点,采用立体公园理念组织休憩、集散、购物等功能空间与流线,通过5个下沉广场增加空间层次,提升垂直方向的集散效率,并结合下沉广场打造水晶山丘等地标构筑物,增强中段的可识别性。绿轴南段为深超总片区滨海核心景观段,承载庆典、文化、运动、观光和商业等功能,通过地下商业街区串联深超总和深圳湾公园,提供全天候活力空间,是深超总海洋城市的重要载体。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中央绿轴分段结构图

图片来源:TLS, “超级校园”——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中央绿轴与片区景观系统设计.

微信公众号:TLS景观, 2020-07-20. 作者改绘

未来城脊旨在培育未来深圳本土超级企业的特有空间类型,与深湾学院和企业文化公馆共同构成促进未来本土超级企业成长的“智慧生态环境”。依托地铁、基础设施与地面、地下以及空中的复合人行交通系统和商业体系,通过立体复合空间系统整合多元城市功能要素。同时,在垂直方向形成地下、地面与空中的3层立体连接,把深超总的东北、东南象限连为一体,从下往上依次为车库、商业、开放空间、空中连廊、办公和文化。其中,-8.7m相对标高为地下公共平台层,串联枢纽集散层并与周边地块衔接;16.8m为空中连廊层,串联未来城脊的文化、商业等公共活动平台并与南北相邻地块串联。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未来城脊

图片来源: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肃木丁建筑设计咨询 (深圳) 有限公司、深圳市库博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城市设计优化国际咨询一等奖方案公开资料.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2019-03. 作者改绘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剖面示意图

城市总设计师制

有效引导城市土地立体化利用需要探索创新的发展路径,立体城市设计的实施管理直接影响土地立体化利用的空间品质和功能布置等。面对如何高品质落实深超总功能高度复合的立体空间,需要创新的城市设计实施管理模式,按照市委市政府对该片区高标准开展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要求,于2018年成立深超总开发建设指挥部及指挥部办公室统筹项目推进工作。同年9月,市委市政府邀请孟建民院士作为项目总设计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专家领衔”的模式,强化立体城市理念与设计实施的传导和衔接,对弹性要素的落实提供技术支撑。

组织构架

深超总总设计师团队以总设计师孟建民院士为核心,构建由学术委员会与执行团队组成的开放型技术平台。其中,学术委员会由顾问委员及执行委员两大专家库组成,顾问委员通过链接国内外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学者专家,为项目提供方向把控等方面的前沿理念;执行委员则由当地执业专家组成,通过技术研讨会和日常例会制度把控项目可实施性,支撑项目的技术决策,统筹把控专项设计与建设项目品质。此外,执行团队包括全专业技术团队和院内技术专家,负责处理日常技术问题,组织并参与建筑审查和技术问题研究论证等,确保整个技术咨询服务管理体系的运转。

工作职责

城市总设计师制是保障立体城市高品质实施的重要制度载体,深超总总设计师团队作为第三方技术顾问单位,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以保障公共利益为原则,确保立体城市设计高品质实施为主要工作职责,基于“协同性” “动态性”和“前瞻性”的创新管控理念应对立体城市构建问题,为指挥部办公室提供全过程、全要素的技术咨询服务,解决规划-设计-实施间的衔接、不同专业和部门的协同统筹、静态成果的动态优化等问题;对立体城市设计导控体系中的弹性空间要素实施提供独立技术意见,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技术辅助决策。

工作内容

区别传统城市设计实施的伴随式技术服务,深超总城市总设计师制通过“管控机制构建”“规划设计统筹”“小微课题研究”“建筑单体管控”和“学术领域链接”五大方面的工作内容满足立体城市构建需求。通过管控机制的构建,梳理深超总总设计师团队核心工作及运作流程,建立针对性组织架构提供专业技术支撑;通过统筹协同各专业技术团队及规划设计成果,融合各专业空间要素支撑立体城市理念向项目实施阶段的传导;通过小微课题的研究,为适应市场变化、创造多样灵活的建设项目实施环境提供科学前瞻的管理要素,是总设计师团队技术管控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控,确保立体空间要素落实到项目建设各个环节,把控建设项目高精度还原设计理念和方案;通过链接相关学术领域资源,汇聚立体城市构建的创新理念与先进经验,基于学术活动引起对深超总广泛的思考与关注,提升片区的对外影响力。

实施机制

城市三维空间利用对设计实施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使以城市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利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统规划管理模式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深超总片区采用多层地表体系,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将不同性质的城市功能垂直叠合,如地下商业位于中央绿轴下方、轨道交通设施上方为企业总部等,其界线划定、土地权属等方面都区别于传统二维的建筑控制线的实施管理模式。

其次,公共和私用功能的复合利用带来了复杂的边界交织,地下道路、空中连廊、垂直交通节点等公共性质要素穿插于各类功能空间之间,对控制要素和管理机制提出新的要求。

第三,立体城市体现的是区域一体化的城市形态,大规模建筑被链接成一个群落空间,在这个过程中,确保各功能空间的整合及衔接需要全过程统筹协同。针对立体城市构建的相关挑战,总设计师团队通过一系列创新实施机制确保立体城市的高品质构建。

建立开放多维技术平台

立体城市构建的关键在于多元要素的关联耦合与协同演进,深超总片区立体城市设计的实施管理涉及多个专业知识领域,城市功能空间的整合对技术专业水平要求较高。为满足片区高品质开发建设需求,总设计师团队建立以总设计师为核心的“1+N”多专业技术团队,对所有专业技术成果进行统筹协同,既保证立体城市理念贯穿到各个专业,也确保实施管理过程中的全要素联动。

同时,通过搭建开放型的多维技术平台,链接多专业背景的专家,对多维度技术问题进行整体性把关,确保城市立体空间各方面的系统、要素之间的关联和协同。此外,建立多元的项目参与平台,为各行业技术精英及公众提供思想碰撞的空间载体与资源共享的交流平台,吸取多维度的社会意见,保障深超总片区满足市民城市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多专业整合实现多层地表体系

深超总通过多维度的公共空间和交通系统联系不同城市功能,体现为“功能集聚、多层地表”的立体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的立体化涉及不同主体和专业间的协同,城市空间与多专业要素的三维整合是城市多层地表系统组织与形态表现成功与否的关键措施。

因此,总设计师团队组织各专业人员分别提炼专项成果的重要设计理念及空间要素,基于立体城市的多层地表体系,通过建立各专业要素间的空间功能联系,使城市功能空间交叉与重叠关系处于一个立体有序的形态构架之中,最终结合多层地表空间构建的管控原则,整合成一张立体城市空间控制图,确保三维空间管控思维传导至实施层面。

中微观层面动态引导功能空间复合

立体城市中一体化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复合多样的功能空间,必然带来空间边界互相交织、权属交接的情况,为既有城市规划管理模式带来挑战,基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管控模式往往难以保障建筑红线范围内公共功能空间的实施。

为确保深超总复合功能空间的实现,总设计师团队从立体空间实施和运营的角度,基于人们城市生活最直接的空间载体,对中微观层面空间要素进行梳理,确保管控要素在广度上无缝衔接公共与私有空间界面,深度上贯穿规划设计到设计实施。同时强调动态优化理念,在确保公共功能空间实施的基础上优化空间要素,以灵活、弹性的状态应对未来的不确定。

深超总总设计师团队动态优化工作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全过程传导立体城市理念

深超总立体城市的构建过程是城市空间的整合过程,需要多维度功能空间的整合与衔接,但传统规划实施管控机制仅能保证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秩序,更多的是对城市空间的“底线”管控,面对立体城市的有机整合需求,需要长效的传导机制。总设计师团队强调立体城市构建的过程属性,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模式,将立体道路、立体慢行系统等管控要点贯彻到建设项目各个环节,通过空间预留、动态协同等方式,使处于不同阶段的建设项目实现有效整合或衔接,实现深超总立体城市设计的有效实施。

结语

深圳土地资源稀缺,城市发展由增量转至存量,在城市高密度发展成为趋势背景下,立体城市或许是深圳核心城区的必然选择,立体城市基于“多层地表系统” “立体交互的交通体系” “多维复合的城市功能”得以实现,而越是多维复合的城市空间,其实施机制就越是挑战重重。

重点片区城市总设计师制构建开放、多维的技术平台,为立体城市空间的构建提供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工作,基于“协同性” “动态性”和“前瞻性”的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理念,对深超总立体城市设计实施进行统筹管控。

深超总效果图

图片来源: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参考文献

[1]杨青娟. 罗克乾. 深中伟. 紧凑城市立体化发展机制研究[J]. 新建筑,2020 (6): 5-10.

[2]王倩. 立体城市的空间营造研究[J]. 桂海论丛,2018 (5): 93-99.

[3]卢济威. 王一. 地面立体化——当代城市形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J]. 城市规划学刊,2021 (3): 98-103.

[4]崔雪. 浅谈城市立体化设计[J]. 山东工业技术,2016 (16):200

[5]董贺轩. 卢济威. 城市三维空间利用的思考[J]. 城市规划,2009 (1): 31-40.

[6]罗婷文. 徐志搏. 罗平. 姚尧. 肖琳. 城市土地立体化利用的历史演进与驱动因素[J]. 特区经济,2019 (4): 13-18.

[7]罗卫兵. 晁旭彤. “立体城市”发展的思考与启示[J]. 四川建筑,2012 (5): 4-10.

[8]李锴. 我国城市设计的实施困境分析[J]. 上海城市规划,2010 (3): 41-44.

城市设计联盟

内容定位:传播城市设计理念,分享经典项目案例和专家观点

面向人群 :政府主管部门、城市设计相关从业人员和设计爱好者

视频访谈节目:定期邀请采访城市规划,建筑,市政,园林领域专家

打造跨专业交流、咨询、媒体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